这里写上图片的说明文字(前台显示)

1920_300px;

《论语别裁》读后感

来源:敦煌公司    作者:牛英霓    时间:2018-8-31

当我读到南老师《论语别裁》的“八侑第三”和“里仁第四”篇时,才对“礼”和“仁”有了浅显的认识,一方面我明白了懂得“礼”不仅是人的一种外在行为,更深的意义是代表了一种文化精神;另一方面我明白了“仁”是孔子学问的中心。

一、“礼”的表象与内在的应用

之前我们学了第一篇“学而”,是个人求学的宗旨;第二篇“为政”,也就是为学的外用;此篇“八佾第三”是把个人的内圣为学,乃至于外用的为政,综合起来的一种文化精神。

南老师说,文化是靠每个人自觉自发,自省自悟的,文化不是法律,不能由他人来管的。所以,“人而不仁,如礼何?人而不仁,如乐何?”“礼”是要发自内心的,是个人内在自发的一种道德精神,而不是一种外在的表象形式。事事要发自内心的诚恳,而不完全在于形式,一切形式,都必须配合内心的诚恳,才有意义。

2018年2月2日再次踏入敦煌这座神奇的历史文化名城,再次重新融入敦煌公司这个大家族,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公司日常的待人接客和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与协调。迄今为止,通过半年多的管理与学习,作为一名敦煌公司的管理者,我觉得自己在“礼”的内在与外用上都做得不够好,还没有充分的领会“礼”的精神。 正如南老师文中所讲,一个人的修养,对人对事,都要有种“祭神如神在”的心理。否则,表面上非常恭敬,内心里又是另一回事,那是没有用的。到人家家里也是一样,求学问也是一样,做事也是一样,诚恳地向人请教,就是“礼”的精神,也是做人的道理。一名管理者,没有内容而自以为了不起是骄,有内容而看不起人为傲,后人把它连起来就是骄傲。一个管理者要求下属能尽忠,首先从自己衷心体谅下属的礼敬做起。如对下属仁慈、爱护、教导,对事不对人等等,这也就是说上面对下面如果尽心,那么下面对上面也自然忠心。换位交换,这忠心自然就换出来了。你对下属,以“礼”敬事敬人,下属对你,自然以“礼”忠于事,忠于你。这样部门同事之间自然一片融洽,工作沟通无所不畅。

二、“里仁”中的处世之道

“里仁第四”篇中南老师主要讲一个人如何处在“仁”的境界。处世、处人,尤其是自处,都要有“自处之道”。再明白点讲,什么叫“里仁”呢?就是我们随时要把修养、精神放在“仁”的境界。我个人对此篇的理解有以下两点:

第一、“仁”的真正含义。南老师说“仁”是什么?中国古代“仁”字这样写:人两足走路旁加个二,为什么不是加个“一”?“二人”是两个人,就是人与人之间,有我就有你,有你就有他。有你、我、他,就有社会。有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,人和人之间就产生了怎样相处、怎样相爱、怎样互助的问题。这些问题就是“仁”。“仁”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事。

第二、“仁”在实践中的运用之道。南老师在此篇中说,一个人真有了“仁”的修养,就不会特别讨厌别人了。好比一个大宗教的教主,对好人固然要去爱他,对坏人也要设法改变他、感化他,最好也使他进天堂,这样才算对。所以说一个真正有志于“仁”的人,看天下没有一个人是可恶的,对好的爱护他,对坏的也怜悯他、慈悲他、感化他。这段话让我感触颇深,每天面对许多的客人和公司员工,怎样才能做到面对好的和不好的人和事,都能平静处理,不夹杂个人厌恶情绪在里面,能坚持原则而又不失礼,能公平处理而又不让员工心生怨恨,能面对喜恶而面不显露,要做到这些还真是不容易,说来简单,践行不易。所以,要不断地历练心态,通过不断学习,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,用原则心去要求员工,用公平心去待员工,用历练心去用员工,用爱心去关心员工,用正直心去感染员工,用责任心去管理员工。只有这样,才能做到公司全体员工团结和气,呈现一片和谐的工作氛围,才能真正体现“仁”的作用。

上篇:

下篇:

Copyrights © 2018-2024 All Rights Reserved. 版权所有 甘肃万华实业集团有限公司
陇ICP备10001270号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icon 甘公网安备 62010302000354号
友情链接
icon
100_100px;